鉴湖一曲闻酒香
宋雪洲
十月的柯桥,虽已过霜降节气,但刚刚退去的暑气,秋的感觉似乎没那么浓厚。不过,漫步鉴湖一曲,阵阵秋风裹着酒香,也带来了属于秋日的干爽与惬意。湖边的垂柳和古老的枫杨依然苍翠,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香林大道的樱花树竟开出了零星的花朵,与鉴湖的绿波相映成趣,构成了一幅今年特有的秋日画卷。
在这样美好的时节里,柯桥区与越城区两地作家协会为促进交流与合作,深入挖掘绍兴黄酒文化与江南老街风韵,精心组织了一场意义非凡的“寻味湖塘・醉忆老街——探寻黄酒本源,触摸历史脉络”联合采风活动,柯桥区和越城区近三十位作家欣然赴约,他们怀揣着对文化的热爱与对创作的热忱,齐聚古越龙山鉴湖酒坊,用手中的笔,去探寻那些深藏在岁月深处的故事,去捕捉黄酒文化与老街风情交织的独特魅力,为自己的文学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。
当作家们踏上这片土地,便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故事的世界。他们沿着湖畔新铺的柏油马路徐行,脚步轻盈而坚定,每一步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。抬眼望去,鉴湖的水波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粼粼波光,仿佛无数细碎的钻石洒落在湖面。远处,西跨湖桥那古朴的身影静静伫立在湖畔,飞檐黛瓦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,显得格外庄重而典雅。而在桥旁,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若隐若现,那便是此次采风的核心目的地,藏着千年黄酒秘韵的。这座酒坊,宛如一颗隐匿在时光长河中的明珠,散发着独特的光芒,吸引着作家们一步步走近,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,探寻其中的奥秘。
怀着满心的期待与敬畏,作家们走进了酒坊的陈列室、仓储库、蒸煮车间和酿造车间。
一走进酒坊,一股浓郁而醇厚的酒香扑面而来,仿佛是一位久别重逢的老友,热情地拥抱着每一位到访者。这股酒香,不仅仅是酒的味道,更是岁月的沉淀,是历史的芬芳,它瞬间将人拉回到了那个古老而神秘的黄酒世界,我们在美女讲解员的引领下先进入仓储间和展示厅。
据讲解员介绍,酒坊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雍正三年(1725年),那时它还叫章万润酒坊。章氏家族在鉴湖源头第一曲,凭借着对酿酒的热爱和执着,创建了这座酒坊。彼时,酒坊的规模并不大,几间简陋的房屋,几口硕大的酒缸,便是它的全部家当。但章氏家族用心经营,他们遵循着传统的酿酒工艺,选用优质的原料,用鉴湖的源头水,精心酿造每一滴酒。那时候,酒香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飘散开来,吸引着周边的百姓前来品尝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酒坊的名声越来越大,逐渐成为了当地的知名酒坊,产品也开始远销外地。
时光流转,到了1952年,原在东浦的国营云集酒厂选址搬迁到湖塘第一曲的七尺庙附近。这次搬迁,为酒坊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,酒坊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,努力扩大生产规模,提高产品质量,为满足市场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。据记载,当年生产黄酒1932吨、白酒282吨,这些数字,见证了酒坊在那个时期的辉煌与成就。
1958年,绍兴县为发展绍兴酒及加强行业管理,决定由五家酒厂(即绍兴酒厂、云集酒厂、沈永和酒厂、柯桥酒厂、东浦酒厂)及一家坛厂联合组建国营绍兴县鉴湖长春酒厂,鉴湖酒坊又成为了鉴湖长春酒厂的一部分。这次联合,是绍兴酒业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,它促进了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,使得酒坊在技术、人才、资金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。酒坊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,产品种类也更加丰富,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,还开始出口到国外,让绍兴黄酒走向了世界。
到了20世纪80年代,绍兴市(县)体制调整,各酒厂也纷纷独立。1986年,鉴湖酒坊由绍兴市糖业烟酒公司管理,名称定为鉴湖酿酒总厂。在这一时期,酒坊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,但它凭借着多年积累的品牌优势和精湛的酿酒技艺,依然在市场中占据着一席之地。酒坊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,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经验,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,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。
1997年,酒厂被中国绍兴黄酒集团收购后,更名为中国绍兴黄酒集团鉴湖酿酒厂,并入古越龙山。这次收购,让鉴湖酒坊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古越龙山作为中国黄酒行业的龙头企业,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。鉴湖酒坊借助古越龙山的平台,进一步拓展了市场,提升了品牌知名度。同时,古越龙山也对鉴湖酒坊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和升级,保留了原有的传统工艺,又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,使得酒坊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都得到了质的飞跃。直至2009年,酒坊实行公司制改革,发展成为了一家集生产、销售、研发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,推出了一系列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。
三百年传承,五千年传奇。鉴湖酒坊虽然多次合并重组,名称为多次更换,但酒坊依旧保留了原厂址、原厂房、原工艺、原品牌,在鉴湖畔生生不息。2016年,鉴湖酒坊被中国酒业协会授予绍兴黄酒传统酿制工业遗产保护基地。2019年,鉴湖酒坊被国家工信部认证为国家工业遗产。鉴湖酒坊的品牌形象大幅提升,市场份额也进一步扩大,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黄酒第一坊。
怀着对酒坊历史与文化的深深敬意,众人移步展厅,这里宛如一座时光的宝库,珍藏着古越龙山鉴湖酒坊的荣耀与梦想,也见证着它一路走来的辉煌历程。它展示着酒坊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。在这里,人们可以看到酒坊的荣耀时刻,也可以感受到它在传承与创新道路上的坚定信念。在这众多展品中,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1952年荣登全国八大名酒的鉴湖长春酒。这坛酒,承载着酒坊的荣耀与辉煌,它的诞生,不仅是酒坊酿造技艺的一次完美展示,更是绍兴黄酒走向全国的重要里程碑。1952年,全国第一届评酒会在北京举行,来自全国各地的美酒汇聚一堂,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角逐。鉴湖长春酒凭借其独特的风味和卓越的品质,脱颖而出,成功跻身全国八大名酒之列。这一荣誉,让酒坊声名远扬,也让绍兴黄酒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。如今,这坛1952年的鉴湖长春酒,静静地躺在酒窖的一角,它的酒液在岁月的沉淀下,愈发醇厚香浓,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光辉的历史。除了1952年的鉴湖长春酒,酒坊还存着1963年、1979年连续两届获评全国十八大名酒的珍品。
作家们在参观的过程中,对陈列室的挑酒坛的工作有了兴趣,越城区的一位作家征得酒坊管理人员同意,扮起酒坊工人的模样,妥妥地当了一会儿酿酒工人。
转过天井,浓郁的酒香愈发醇厚浓烈,仿佛是一双无形的手,牵引着众人走进那弥漫着神秘气息的酿酒作坊。作坊里,工匠们正忙碌而有序地进行着酿酒工作,他们的身影在氤氲的水汽和醇厚的酒香中若隐若现,仿佛是从历史的画卷中走出来的酿酒使者。他们的每一个动作,都充满了娴熟与专注,每一道工序,都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传承。
我们在酿造车间看到上等精白糯米在鉴湖源头水中浸泡,它们像是一群沉睡的精灵,在清澈的水中慢慢苏醒,吸收着水分,变得饱满圆润。每一粒糯米都仿佛蕴含着生命的力量,等待着在酿酒的过程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。浸泡好的糯米被送上蒸笼,在高温的蒸煮下,糯米的香气被充分激发出来,与酒香、麦香相互交织,形成一种独特而诱人的气息。
蒸熟的糯米被迅速冷却,然后与酒药、麦曲等原料按比例混合,放入巨大的陶瓮中进行发酵。这道工序是作家们最感兴趣的地方,他们仔细观看酿酒师傅将蒸熟的糯米饭放入七石缸内,放一层米饭,随即撒入酒曲并用人工拌入均匀,经过一刻钟左右的工作,装至七分,中间预留至缸底的酒窝,然而盖上稻草盘成的缸盖进入发酵程序。据现场酿酒师傅说,以后工匠们须时刻关注着发酵的状态,他们凭借着敏锐的嗅觉和丰富的经验,通过观察发酵醪的温度、色泽、气味等变化,及时调整发酵的条件。在这个过程中,时间仿佛被赋予了魔力,它让各种原料在陶瓮中悄然发生着化学反应,逐渐转化为醇香四溢的原酒。
而“手工开耙”,则是整个酿酒过程中的关键步骤。工匠们手持木耙,在发酵醪中缓缓搅拌,动作轻柔而有力。这一过程,不仅能够调节发酵的温度,还能让酒液充分接触空气,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,从而使酒的口感更加醇厚、香气更加浓郁。每一次开耙,都像是一场与酒的对话,工匠们用手中的木耙,与酒液交流着情感,倾听着它们的“声音”,感受着它们的变化。
从夏末到立春,经过222道环环相扣的工序,在280天的漫长光阴,从这作坊里慢慢发酵,最终酿出了这坛人间佳酿,然而装坛储存。我们看到排列叠放整齐的陶坛,见证了每一滴黄酒的诞生。坛壁内凝结的酒曲痕迹,是时光留下的勋章,也是工匠们辛勤付出的见证。
“汲取门前鉴湖水,酿得绍酒万里香。”在这古法酿造的过程中,优质的原料无疑是造就鉴湖酒独特风骨的关键。发源于会稽山脉的鉴湖水,因其特有的“三曲六弯”地质构造,携带着微量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,被誉为“酿酒龙脉”。第一曲位于湖塘古城一带;第二曲位于型塘、阮社一带,第三曲为杏卖桥、漓渚江口一带。绍兴民间一直认为这三曲在鉴湖上游之水和湖水的交汇处,其水清纯鲜活,软硬适中,最宜酿酒。鉴湖酒坊的前身为创始于清初的章万润酒坊,选址就在鉴湖第一曲的古城附近。这清澈甘冽的湖水,不仅为黄酒的酿造提供了优质的水源,更赋予了黄酒独特的风味和口感,为黄酒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据《中国实业志》(1933年版)载,当时绍兴年产300缸以上酒坊68户,其中湖塘章万润、叶万源,阮社茅大升分别为2910缸、2300缸、2570缸,章万润酒坊产量具绍兴大酒坊前列,尤其是鉴湖长春酒,成为达官贵人所宠爱。
黄酒酿造不仅仅是一种技艺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,一种对传统的坚守。在这里,每一滴黄酒都蕴含着岁月的沉淀和工匠们的匠心独运,它们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晶,也是绍兴黄酒文化的生动体现。
接着,作家们漫步湖塘老街,感受老街的历史文化底蕴,采撷更多的创作素材。
通讯信息312030绍兴市柯桥区柯岩街道望府西鉴园49-106室宋雪洲联系电话:13004607118